1、章先生的最后时刻
5月14日上午,笔者在华中农大园林学院的一间会议室里,采访了章文才先生的最后一位博士生、“关门弟子”——蔡礼鸿教授。同时采访到的,还有章先生的孙女章晓明和孙女婿孙中海教授(退休前曾为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首席柑橘科学家)。
蔡礼鸿深情回忆了章先生最后的一段日子,那时他已五十多岁了,却还在就读章先生的博士,且在为如何完成博士论文着急哩。
记得1998年11月11日,是橘翁章文才先生94岁生日。蔡礼鸿和刘后利、鲁涤非、杨祖达几位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一同到华中农大“小七栋”章先生家祝贺,送了一盆常绿的橡皮树,寓意先生永远像长青树一样健康长寿。交谈中,先生特别关心蔡礼鸿的博士论文课题进展情况,嘱咐一定要下定决心,克服困难拿出开题报告,尽快交给他。此后的一周内,蔡礼鸿赶忙写出了开题报告。11月19日上午他把打印好的开题报告《枇杷等位酶及RAPD分析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学研究》送交章先生,章先生浏览后吩咐,下午要邓秀新、罗正荣、孙中海、彭抒昂、胡春根和研究生处刘和生来他家里参加这个开题报告会。蔡礼鸿简要介绍开题报告内容后,章先生接过话题讲,蔡礼鸿曾经协助章恢志先生进行过枇杷起源进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起草了国家标准《鲜枇杷果》,执笔完成了《中国果树志·枇杷卷》的编撰,在枇杷种质资源研究方面有较好的基础,现在准备采用等位酶和RAPD等先进方法来研究枇杷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学问题,希望你们给他多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帮助他完成博士论文。章先生一口气讲了十多分钟,这是蔡礼鸿最后一次听老先生这么长时间的讲话。章先生讲完后,邓秀新、胡春根等各位与会老师分别谈了各自的看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并指出开题报告必须要认真补充修改,一定要在18个月内完成课题研究并写好论文。开会之后,蔡礼鸿本人根据章先生和各位老师的意见,除了上课等最必须要做的事以外,终日不是查阅资料,就是苦思冥想,补充修改开题报告。
12月1日,天气突变降温。章先生感冒了,继而转为肺炎,发烧,住进了同济医院,虽然经过医护人员数天的精心治疗和尽力抢教,但终无力回天。在他身边,一左一右给他送终的,是蔡礼鸿和章先生的孙女婿孙中海。他们看到,章先生的心电波平了。12月7日下午4点15分,章先生心脏衰竭,进入昏迷状态。章先生心衰发生后,他的挚友裘法祖先生(人称“中国外科之父”)立即赶来了,裘先生见状后,深情地讲,一部运转了95年的优良机器,已经超负荷工作多年,磨损殆尽,多种器官衰竭,章先生该休息啦!12月8日上午10点30分,章文才先生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位世纪学人与世长辞。
忙完章先生的后事之后,蔡礼鸿身心疲惫不已,尤其是心里老惦记着他的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修改任务尚未完成,章先生还没有签署意见,先生过早离开了我们,今后我该怎么办?下一步怎么走?正当他陷于极度的困惑、迷惘之际,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12月27日晚上,章师母来电话,要蔡礼鸿马上到她家里,说:“我们在清理章先生的遗物时,发现章先生有重要东西留给你。”
接电话后,蔡礼鸿立即赶到了小七栋,见章师母和孙女婿孙中海站在章先生的书房里,孙中海指着先生的写字台说,你看看那上面是什么?蔡礼鸿一看,原来那是他11月19日交给章先生的开题报告,但是在封面上增加了两行字,那是大家十分熟悉的,然而已显颤颤巍巍的笔迹,章先生写道:“2000年8月毕业,枇杷等位酶及RAPD分析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学研究。”这是给蔡礼鸿确定了研究课题呀!再翻开报告书,在课题进度安排的那一页,章先生写道:“2000年8月毕业,蔡礼鸿获Ph.D学位。”
这是给蔡礼鸿定下了时间表呀!当蔡礼鸿看到章先生的这些批示,立马满眼热泪夺眶而出。由此批示,足见先生对学生的关心之深,慈爱之切,且先生先前已经有了某种预感,精心作了最后的安排。
蔡礼鸿在他的纪念文章《人生画卷的最后一笔》中写道:“据我所知,章先生没有对家里的事和其它社会上的事情作出临终的安排。他心里惟一牵挂的就是我的博士论文,章先生对学生开题报告的批示,可以看作是他的临终遗嘱。又据我所知,在书写了给学生的批示之后,章先生再也没有握过笔,这些批示,又是先生等身文著最后的绝笔。看完先生的批示,我想面前纵然有千难万险,亦当不畏艰险,排除万难,勇往直前,以不辜负先生的深切期望,亦不愧对先生的一片真心。以后的三天里,我迅速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课题报告的补充修改工作,然后附上章先生签署意见的原报告书,一并上交研究生处。开题报告完成后,本人即作为中国科学院的高级访问学者,到武汉植物研究所保育遗传实验室潜心做实验研究一年半。实验研究中,学生遵从先生的遗嘱,以先生为榜样,夜以继日,顽强拼搏、终于如期完成了课题研究。2000年6月24日上午,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报告厅里,坐满了前来参加本人博士论文答辩的老师、同学、亲属和关心的人们、首先我报告了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枇杷属的等位酶遗传多样性和种间关系及品种鉴定研究》,然后经过两个多小时既严肃、认真,又活跃、友善的答辩,最终以总平均成绩86分的较好结果,通过了论文答辩,全体答辩委员一致同意博士研究生毕业,建议授予博士学位。当答辩委员会主席,武汉大学朱英国教授宣读完答辩结论,报厅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此情此景,我想章先生在天国里,一定看得清清楚楚,一定开心地笑了,那笑声就像我们平日里听到的一样爽朗。”
橘翁章文才先生与亲人们在一起过生日
2、“关门弟子”
蔡礼鸿祖籍湖北黄陂,身世鲜为人知。1949年,蔡礼鸿出生于在名门书香之家。其祖父是武昌首义元勋、被称为“鄂中军人之巨擘”的蔡济民。1911年10月10日晚,蔡济民率新军29标起义,攻占湖广总督署,后创建湖北军政府,是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初期的实际领导人。1912年民国政府授其勋二位,陆军中将,1922年追授陆军上将。是与黄兴、黎元洪等齐名的革命元勋。蔡礼鸿的父亲毕业于武汉大学,长期从事教育事业。蔡礼鸿说:“正因为身世,我们一家重道德信念,不图名不图利,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正因为身世,蔡礼鸿还曾担任武汉辛亥首义研究会第二任会长一职。
回首小时候的读书岁月,蔡礼鸿坦言:“并不顺利!”
蔡礼鸿清楚地记得,初中就读武汉市三十三中学时,早上稀饭加大麦馒头,中午一小钵饭,晚上吃蚕豆,记忆最深是“蚕豆越吃越馋”。
1968年,他从华中工学院附属中学高中毕业,随后下乡到湖北省公安县插队务农,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知青岁月。
1970年,公安县玉湖洪水决口,蔡礼鸿二话不说,打着赤膊光着脚,扛着抽水机沉重的钢管,就上了“战场”。亲身经历过洪水的蔡礼鸿感受到了不同于“人墙”的科学技术在防洪中的作用。热血的他也被前来招工的武汉市商业局看中,被安排到硚口饮食机械厂,成为机械厂的一名工人。在工厂的8年时光中,蔡礼鸿不仅自学完了当时机械专业的教材,热衷于科学技术的他,还设计了“包子机”,列入了当年的武汉市科学技术成果,是厂里的技术骨干。
1977年恢复高考,蔡礼鸿毫不犹豫地踏入考场。但是由于政治出身限制,考出高分的蔡礼鸿却未能如愿进入大学。第二年,蔡礼鸿又一次站在了高考的考场上,“那个时候,就是本能的想读书”。想读书的信念,最终把他带进了校园。得益于政策的放开,蔡礼鸿进入华中农学院果树专业就读。
记得他进校的当天晚上,章文才老师到寝室里来了,原来他是一个寝室一个寝室地挨着看望新生。他亲自承担蔡礼鸿他们这个班的授课,当时他74岁了,却教本科生,且是他因受文革冲击,刚恢复工作,从宜昌地区的华中农学院窑湾分校回来不久。
开学典礼时,章文才老师发表了讲话:“我74岁了,很幸运地迎来了国家科学的春天,我要把74岁当作47岁来过。我还可以为国家工作多年,把被‘四人帮’耽误的年华抢回来。”
四年大学时光转瞬即逝,蔡礼鸿于1982年本科毕业并获学士学位。其间,蔡礼鸿如同果树种子一般,把自己的根扎在大学这片沃土里,努力吸收着养分。临毕业时,他的学业总成绩排名专业第一。年轻气盛的蔡礼鸿,本想着到田间地头到农场里放飞自己的理想,可师长们惜才,挽留他在学校里进行科研和教学。
这一留,就是30年。田间地头少了一个为老百姓奔波的技术员;华农校园里,多了一个朴素和蔼的儒雅学者。蔡礼鸿在另一片“果园”里,精心培育着他的“果实”:“农痴”师智敏,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获得者徐强等这样一大批优秀的学生投身于中国农业事业。
蔡礼鸿边工作边学习,此生他的梦想是以能当上章文才老师的博士生,所以于1995年报名投考,通过考试,荣幸地成为章先生的“关门弟子”。这一年,章文才老师已91岁高龄,已教授了19位研究生,26位博士生——蔡礼鸿是第27位。而这一年,蔡礼鸿自己也是年近五旬。
2000年,蔡礼鸿博士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蔡礼鸿总说,“我很喜欢给学生上课,每次和大学生呆在一起总能抛开一切烦恼。”
回忆起这些年和学生们的相处,蔡礼鸿满脸洋溢着幸福。“对学生要像对自家的孩子一样”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年复一年,学子们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银丝也悄悄染白了蔡礼鸿的鬓角。
近些年来,蔡礼鸿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2009),获评“湖北省优秀政协委员”(2007),“我校年度关注人物”(2016)。“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奖”(2016),“中国老教授协会科教兴国优秀工作奖先进个人”(2018),“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先进个人”(中国科协2018),时代楷模·武汉精神践行者·2018年度人物(华农五老),获湖北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通报表扬(2019),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中共中央组织部2019),“全国优秀盟员”(民盟中央2021),“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国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中共中央统战部2021),我校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1991、2004),我校教学质量优秀二等奖(1996、2002、2003)等。蔡礼鸿教授主持编制国家标准《鲜枇杷果》,主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枇杷的栽培起源及进化研究”,承担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四川汉源甜樱桃优质高产高效栽培及深加工技术推广”、“黄陂武湖丰水梨基地建设”、 “远安落叶果树基地建设”,湖北省科技厅“四川省汉源县水果产业(欧洲甜樱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科技特派团项目”和“紫李高效栽培大面积试验示范”的技术指导和试验示范工作,武汉市交通委员会项目“公路绿化与果树病虫害相互关系研究”,武汉市科学技术局项目“李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种间关系及品种鉴定研究”等。退休后,主持我校国家定点扶贫项目“湖北省建始县猕猴桃溃疡病防治对策研究”,“建始特色水果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发表有《中国枇杷属种质资源及普通枇杷起源研究.》《枇杷属植物等位酶遗传变异及品种基因型指纹》《Allozyme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genetic structure and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in genus Eriobotrya.》《Allozyme Analysis of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s and Cultivar Identification in Eriobotry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867-1992鲜枇杷果》《中国果树志枇杷卷》《枇杷学》《枇杷三高栽培技术》《甜樱桃标准化栽培技术》《猕猴桃实用栽培技术》《章文才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文集》《武昌首义元勋蔡济民将军辛亥百年纪念文集》等论著五十余篇(部)。
3、老骥伏枥,有为有乐
2013年4月18日,一个急促的电话把正在午休的蔡礼鸿吵醒:“建始县出大事了,正在结果的猕猴桃树一片片死掉,农民兄弟反应强烈,你快去看看!”
19日,他风尘仆仆赶往建始。建始是我校定点扶贫县,地处鄂西南山区,临近长江干流,平均海拔1152米,人口50余万。这里崇山峻岭、风景宜人,但独具特色的高山气候和偏僻的交通环境曾让这个国家贫困县裹足不前。建始拥有得天独厚的富硒资源,自然条件特别适宜猕猴桃的生长,但因为种植不当,突然暴发大面积猕猴桃溃疡病,猕猴桃树成片死亡,当地果农“谈桃色变”、忧心忡忡。在去建始之前,蔡礼鸿连夜整理出与猕猴桃病害相关的指导培训材料,准备针对种植农户和当地科技人员进行分类培训。但前往田间实地考察后,蔡礼鸿发现猕猴桃的受灾情况远比想像中的严重。为了深入了解果树灾害情况,蔡礼鸿主动与果农们沟通,走进田间考察,为猕猴桃治病开药方。蔡礼鸿深入到猕猴桃种植较为集中的乡镇实地考察建始猕猴桃产业现状。通过和当地一些与猕猴桃产业有关的人员相互沟通,深入交流,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他常年深入到猕猴桃种植较为集中的花坪、长梁、红岩寺、三里、茅田、高坪、业州等乡镇实地考察建始猕猴桃产业现状。他走村串户,下到田间地头、车间仓库调研,调研过程成为一个交朋结友的过程,在调研中结识了一批能吃苦耐劳,肯学习研究,热心公益,助人为乐的种植大户、技术能手、企业家、合作社领导、基层干部等优秀能人,他们在建始的猕猴桃栽培和经营的实践中获得了真知,摸索出一套较为适合建始地域特点的产品定位和栽培技术,然后一起总结提炼建始猕猴桃产业走到今天,栽培和经营中成功发展的经验,共同反思分析失败挫折的教训,探讨适合建始猕猴桃产业发展的途径,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在建始栽培猕猴桃,必须走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需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采取差异性技术规范,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优质猕猴桃(采用优质品种),或者仿野生有机猕猴桃(采用高抗丰产品种),在建始发展猕猴桃产业,栽培猕猴桃,不能走某些外省、外地片面追求规模,追求数量的老路,既不能采用北方种苹果树的方法,也不能用建始种松树的方法,更不能用山区种苞谷的方法,而必须走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栽培技术,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果品。建始猕猴桃,不与同行比数量,只与同行比质量,志在把建始猕猴桃建设成为中国有机猕猴桃第一品牌。“绿色猕猴桃”“有机猕猴桃”,这就是建始猕猴桃的产业定位,也是建始猕猴桃的生命所在,希望所在,前途所在。蔡礼鸿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必须走出以往建始在猕猴桃栽培问题上的认识误区:误区一,野生猕猴桃长在高山,栽培需要上高山;误区二,野生猕猴桃长在野外,抗性优于栽培品种,宜用野生猕猴桃的种子培养砧木;误区三,猕猴桃怕干,需要深栽;误区四,猕猴桃根系分布深,需要深施有机肥;误区五,猕猴桃抗性强,不需要防病治虫;误区六,猕猴桃生长旺,需要经常性夏季修剪。蔡礼鸿认为,需要根据猕猴桃的生物学特性和不同品种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当地的技术规范。在调研的基础上,向县政府提出了《关于建始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建议》,并对《建始县猕猴桃产业扶贫规划》提出评审意见,在原则同意通过该规划的基础上,就相关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在未能对“红阳”的溃疡病实现有效防控之前,建议暂停或减少“红阳”的发展,增加“金魁”等抗病品种的发展;(2)因猕猴桃根系为肉质根,主侧根少而须根发达,怕渍不耐旱,建议建园时推行起垄覆土栽培模式,土肥水管理中尽量避免在生长季伤根,尽可能采用滴灌或微喷灌等先进节水管道灌溉方式;(3)为便于统一落实规范栽培技术措施,建议新发展区域以种植大户为主,加强专业合作社建设;(4)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方面,建议扶贫部门采取可行措施,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实质性合作,成立专项研究课题组或专项科技咨询专家组,提供相应平台,充分发挥有关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以上相关建议基本上已经由建始县政府或我校落实完成。蔡礼鸿通过对县农业局土肥站和猕猴桃种植大户的调研,获取了大量信息,了解到全县土壤养分近30年的变化情况,即土壤酸化严重,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碱解氮有较大幅度提升,有效磷虽有提高但离猕猴桃需求尚有较大距离,速效钾含量极大幅度下降,有效硼普遍处于缺乏状态等。据有关专家研究,猕猴桃溃疡病在磷、硼等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易于发病,若能满足磷、硼的供给,可有效减轻甚至消除溃疡病的发生。根据建始县种植大户在猕猴桃培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存在氮过量而磷严重不足的现象,组织相关肥料专家研究建始县猕猴桃专用有机复合肥的配比并研制产品,专门为建始县定制了亩产1000公斤优质鲜果的施肥量(公斤)为N:P:K=8:12:10(另增配Fe、Mg、Zn、B等)的猕猴桃专用有机复合肥3吨,送到建始县,免费提供给种植大户试用。并且连续两年采取不同田块、不同品种的叶样,做了建始猕猴桃肥料试验叶片营养元素分析,依据科学数据,调整优化配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蔡礼鸿针对性地对全县种植大户、重点乡镇和主要村组开展技术培训。提出并逐步完善了一套面向农户的,简便易行的“傻瓜”栽培技术,即:①建园定植(起垄覆土栽培、坐地苗嫁接建园);②土肥水管理(适当间作、浅耕、微喷灌、 N:P:K=4:6:5 );③整形修剪(单干上架、平顶大棚架);④花果管理(配置授粉树、人工授粉);⑤以溃疡病为中心的病虫综合防治。还针对性地对农业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开展全县集中或分散的各式技术培训。蔡礼鸿重点开展了以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为中心的病虫害发生调查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通过近年深入扎实的细致工作,在当地相关人员的支持配合下,已基本摸清了建始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发病规律,并采取综合措施积极进行防治,正进一步示范推广中。总结出防治猕猴桃溃疡病技术要点为:①选用抗病品种;②采用起垄覆土栽培、坐地苗嫁接建园;③严格检疫,选用健壮无病毒苗木建园;④控制产量,合理负载,保持健壮树势;⑤重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施磷、钾肥,合理施用钙肥、硼肥,提高树体抵抗力;⑥严格清园消毒,降低病虫基数;⑦适时采用物理防治,发现枝梢有溃疡病斑时,及时剪除、刮除或纵划后涂药;⑧合理进行化学防治,以保护剂为基础,注意治疗剂和保护剂的配合施用。蔡礼鸿除了为猕猴桃果树灾害开药方,还指导果农们应对六月雪梨、关口葡萄等果树出现的病害和其它技术问题。当地的果农种植了六月雪梨后,不知如何修剪,蔡礼鸿走入田间,亲自为他们示范修剪技术。冒着凛冽的北风,在寒冬腊月的修剪过程中,忽然下起小雨,有的地方甚至飘起了小雪,但这没有阻碍蔡礼鸿继续技术指导。“当时淋了一些雨,感觉身体不舒服。但一想到能为农民做些事,心中还是很高兴的。”而他的二徒弟当天回家就感冒发烧了。“您走了,我们都快没有主心骨了!”2016年初,当蔡礼鸿第一次3年期结束时当地群众对他说。学校得知实情后,将蔡礼鸿的扶贫工作时间延长了3年,3年后,又延长了2年。在建始扶贫的8年中,蔡礼鸿开展了大型培训100余次、小型培训近300次。经过蔡礼鸿团队多年的共同努力,在建始县先后优选出高抗、优质、丰产猕猴桃种质“金塘三号”和“金塘一号”,县内猕猴桃溃疡病得到有效遏制,“顺应自然、科学合理,省工省力、轻简高效,安全健康,绿色环保”的种植理念得以推广。猕猴桃产区的种植户人心稳定,观念逐步更新,群众积极实施新技术,取得明显成效。“充实”是蔡礼鸿退休后生活的另一个关键词。他的生活很简洁,但却很有规律。晚饭后蔡礼鸿喜欢看看书,浏览一下邮件,写写材料或者文章。蔡礼鸿写文章并非消遣,在他认为,这是校长给他布置的“退休作业”。一次,全国人大常委、时任我校校长邓秀新跟蔡礼鸿说:“老蔡,退休后能否写两本书?写写枇杷和樱桃,你的强项。”蔡礼鸿应了下来,他非但写了《枇杷学》《甜樱桃标准化栽培技术》,还完成了一本《武昌首义元勋蔡济民将军辛亥百年纪念文集》和一本《猕猴桃实用栽培技术》。蔡礼鸿将在建始扶贫前三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和历次培训的课件加以梳理,并适当增加若干内容,编著出版了我校定点扶贫建始县技术用书《建始猕猴桃实用栽培技术》,该书内容包括三篇,即上篇,猕猴桃栽培基础知识;中篇,猕猴桃实用栽培技术;下篇,猕猴桃栽培技术的理论知识。其中上篇和中篇为PPT课件,并附有课件光盘,可供相关培训选用,下篇为文字材料,主要供技术人员参考。该书主要是针对建始县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出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同时参考、引用了国内外同仁的研究成果,在编写中,始终强调把与产业发展相关联的生产性问题作为重点,特别强调实用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并插入大量图片,本书插入的彩色照片大部分为近年在建始所拍摄,力求使文稿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紧扣时代脉博。该书已经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2016),并于当年5月19日在建始举行了有姚江林副校长和向红林县长出席并讲话的首发式。首发式上,课题组向技术骨干和种植大户赠送了新书,同时组织了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邓秀新在序言中写道:蔡礼鸿教授在日常积累与思考的基础上,编印成《猕猴桃实用栽培技术》一书。该书把与产业发展相关联的生产性问题作为重点,既参考和引用了国内外同仁的研究成果,又融入了他从事果树研究与实践几十年的心得体会。书中大量原生态照片以及有关栽培技术来自他服务湖北建始县猕猴桃产业实践。此书的出版不仅可为猕猴桃相关学术研究提供参考,而且能直面农民,为产业生产提供指导。蔡礼鸿教授已年逾花甲,退休多年仍坚决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参与扶贫攻坚,在建始县实施产业精准扶贫,长年累月颠沛于建始县的山间小道之间,不辞辛劳服务建始猕猴桃等果树产业;工作之余,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传之于后人。其行为和精神值得传颂。李忠云题跋云:在建始县的日子里,他把自己泡在了花坪、长梁、红岩寺、三里、茅田、高坪等猕猴桃主产区。谈笑风生的学者气度,立竿见影的专业诊断,有求必应的古道热肠,让蔡教授广受果农欢迎。因为他讲的技术听得懂用得上,因为他把技术播撒到田间地头,把科研论文写在建始大地上。蔡教授长期坚持记录自己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建始科技扶贫点滴记录详实,不落一天。盛世修典,良境著书。这本《猕猴桃实用栽培技术》是蔡教授几十年来珍贵素材的集成,也是他热心支持建始果农发展猕猴桃产业的结晶。这本书虽谈不上鸿篇巨制,但对建始果农却弥足珍贵,因为它是农民看得懂用得着的书,它忠实地记录了一位退休教授在建始扶贫攻坚的坚实脚印。这些年,建始猕猴桃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直放在抗病种质资源的观察和选择上,除原有主栽品种“金魁”外,从已经发现的本地优良株系“建香”“金塘一号”来看,均具有抗性强,品质优,丰产性好等突出优点,小批量试销,社会反响极为良好,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这话还得从前几年说起,2014年6月11日,蔡礼鸿带着建始的大徒弟刘开坤一行,在长梁镇龙洞湾村,调研2011年定植的红阳、金桃丰产园,发现有一株表现特殊的猕猴桃,既不像“红阳”,也不像“金桃”,田间表现显示结果性状良好,果型端庄,随即向园主询问,这是什么品种,园主称,不认识,这是杂苗。当下拍了照片,嘱大徒弟注意观察,认真记载。此后拿着照片向老果农请教,终于在附近的金塘村得到了结果,他们说这是“金香”,是我们金塘村的特产,味道香甜可口,耐贮经放,抗病性强,但是果型不够大,未能形成商品,农户自种自吃,村里有零星分布,是二十多年前,建始野生猕猴桃资源调查时发现的优株。大徒弟在网上搜了搜,“金香”猕猴桃已经被外省注册了,于是,蔡礼鸿把它称为产于建始的“建香”。当年果实成熟后,由于经销商不收购,大徒弟将全部果实采收后购买下来,品尝的结果,令人兴奋,果然风味优美,经贮藏试验,果然耐贮经放。由于龙洞湾村猕猴桃基地最初是主栽“红阳”,园主害怕“红阳”生病死树,以为“金桃”抗病,就在旁边栽了“金桃”候补。后来,根据蔡礼鸿团队在建始的调研结果,“红阳”和“金桃”均不抗溃疡病,如果是邻近的园,“红阳”园头年死树,“金桃”园则次年死树。他们给园主多次讲了厉害关系,园主害怕全园死树,在2014年采收完“红阳”和“金桃”后,就将园子转让给农技中心颜主任。颜主任秋后接手丰收后园子,满心欢喜。岂料2015年春节一过,满园一片惨景,全部“红阳”和“金桃”同归于尽,均逃不脱“一年栽苗,二年长树,三年结果,四年丰产,五年死树”的怪圈。可是,园中惟有那株“建香”傲然挺立!哇,这正是蔡礼鸿苦心寻找的宝贝呀!抗性强、品质优、丰产性好、耐贮藏,综合性状力压群雄,出类拔萃!
以上三图为蔡礼鸿教授在建始县指导村民种植猕猴桃为扶贫方式
蔡礼鸿教授在云南永善县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指导村民学种枇杷
蔡礼鸿教授(右)带着大徒弟刘开坤(左)在建始县指导群众种植猕猴桃
蔡礼鸿(前排左三)与曾云流博士(左二)和他的新西兰导师Ross(左一)在湖北建始县猕猴桃园里
于是,从2015年开始,大徒弟刘开坤博士配合颜主任进行了园子的改接换种,全园都换成了“建香”。2016年开始少量挂果,2017年就有一定产量,部分植株2018年进入丰产。2018年11月1日~2日,国家猕猴桃科技创新联盟, 2018年年会暨全国优质猕猴桃品鉴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召开,会议期间,组委会接收了来自全国18个省(市、区)近100家单位的170多份猕猴桃样品参加品鉴,经专家组评比,选出金奖15个。湖北建香果业有限公司选送的“建香”,荣获中华黄肉组金奖。“建香”,是上天对建始人民,几十年不屈不挠追求猕猴桃梦的回报与恩赐,是大自然的选择,是在大病大灾面前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是建始猕猴桃的骄傲。从“建香”中优选出的“金塘三号”和后面发现建始本地优良种质“金塘一号”均具有抗性强,品质优,丰产稳产,极耐贮藏等优点,正在一方面进一步继续观察比较,优中选优;一方面积极扩大种植面积,争取尽早形成产量,尽早成为建始的特色拳头产品。2023年“金塘三号”和“金塘一号”已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由于建始人民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猕猴桃产业发展上,做出了一些成绩,省政府决定,连续三年,每年拿出中央财政专用资金5000万元,支持以建始为中心的五个县(市、区)发展猕猴桃产业。2019年,支持建始猕猴桃产业发展的中央财政专用资金1000万元已经足额到位,建始利用这笔资金,启动了建始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新征程。建始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春天,真的来到了。不为功名、与世无争是蔡礼鸿的最大人生信条。建始县扶贫,他常常想,农民才是最弱势的群体,他们才是真正地不易。相对他们而言,自己能拿到稳定的退休金蔡礼鸿很知足。年届七旬的“果教授”蔡礼鸿现在成了“在建始的华农人”。在一些外人眼里,蔡礼鸿“到处跑,挣了不少钱”,但他却说,真不是那样。蔡礼鸿家人的“内部压力”很大,认为他那么辛苦,不为名不为利,更不为自己,或多或少应有一些补贴,但蔡礼鸿还是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他说,作为一名退休的大学教师,能为基层人民群众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我是很自豪的。闲暇,他经常用自己的解读理解华农校训:“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所谓“勤读”就是自身修为,“力耕”就是勇于实践;“立己”即是建立自己的信念,而“达人”便是能以一技之长为他人受用。因此校训也可解读为“勤读立己,力耕达人”。2018年,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教育部直属系统扶贫暨援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中指出:5月27日,我在恩施看了华中农大扶贫点,一个蔡教授在这个地方帮助搞猕猴桃,当地老百姓对蔡教授赞不绝口,视他们为亲人,我就由此想到我们历史上的那些发明了这样那样技术的人,比如黄道婆,实际上和我们蔡教授做的工作是一样的。老百姓记得他们,我去的时候,老百姓跟我讲,华农在建始县怎么扶贫、他们的产品怎样在华中农大消费,老百姓清清楚楚,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说,华中农大把自己写在了恩施的历史,写在了建始县农民的心中。
2018年5月,时任教育部长陈宝生(左二)来到建始县红岩寺猕猴桃示范基地,对蔡礼鸿教授(左四)的扶贫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蔡礼鸿先生退休后出版了四本专著,产生了不凡的影响
除此之外,蔡礼鸿还参与了地处乌蒙山区的贵州省大方县、秦巴山区的湖北省竹溪县、大别山区的英山县、罗田县和罗霄山脉的江西省寻乌县等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工作。2017年4月11日,湖北省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暨启动仪式在武汉召开,蔡礼鸿应邀在大会上作了汇报发言。2019年12月,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在武汉举行,全省各市州设立了分会场。民盟盟员、我校教授蔡礼鸿作为湖北民盟主题教育先进人物在会上讲述了7年来在建始县扎根深山、帮扶农民、以猕猴桃富农的故事。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尔肯江·吐拉洪为蔡教授的事迹频频点赞。他说,蔡教授身为辛亥革命蔡济民先生的孙子,出身显赫,但仍能秉承家训,一心为农,在建始县的科技扶贫上创造一个新天地,以实际行动参加到扶贫攻坚之中来,为当地创造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猕猴桃产业。有人说,蔡礼鸿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蔡礼鸿笑着回答说:“果农有需要,我正好又懂一点,说一下,指点一下。何况山区空气清新,吃的又是农家菜,这是很快乐的事情。”蔡礼鸿深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果树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有一个周期,传统观念的转变,更需要有一个过程。建始的猕猴桃产业发展,观念悄然发生着变化,新理念逐步深入内化,正在由面积规模扩展型转变为质量效益优先型,把果品的商品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由务虚趋于务实,有关部门更加趋于理性,科研团队逐步壮大。然而科学技术的探究、普及和推广,任重而道远。秉承“顶天立地,育人惠民”的华农理念,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在社会服务中实现创新发展,为实现“华农精神,代代相传”,根据教育部和学校领导的要求,不仅要在建始“带徒弟”,还要在学校“带徒弟”。于是蔡礼鸿先是有了两个建始“徒弟”,后来有了两个华农“徒弟”。他相信,这些“徒弟”一定会超过自己,从而保证建始的猕猴桃产业可持续发展。就目前来看,建始农产品(特别是猕猴桃)在品质的一致性方面仍然问题比较突出,农产品生产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农民群体是一个弱势群体,农业产业是一个弱势产业。蔡礼鸿常说,我的老师章文才先生,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一生奋斗到95岁,一辈子服务农民,服务农业,一辈子忠于农业教育事业,忠于农业科技事业。这种精神时时鞭策着我。只要需要,建始的公益扶贫和服务“三农”、乡村振兴的工作,我会一直做下去,做到不能动为止。笔者采访回到宜昌后的这几天,保持着跟蔡礼鸿老师的密切联系,则注意到他先是到云南昭通市永善县下乡,千里迢迢火车转汽车达十几个小时,夜间十点多钟才到达目的地。他告诉笔者,那里有8万亩高山枇杷,正要开园采摘,等着他去进行一些技术指导。他在永善县期间,央视记者还对他指导的枇杷园里进行了现场直播。他从云南永善县回到武汉后,都没休息一天,笔者联系他时,他又在前往鄂州市的路上……他就是这样四处奔波。从这一点来说,他这是很好地继承了他的恩师章文才先生和另一位恩师章恢志的衣钵。
4、蔡礼鸿眼中的“橘翁”
华农园林南楼门口,有一尊章文才老师的铜像,其碑文一字一句,都是由蔡礼鸿亲自定稿的。这段文字,既体现着华中农大对章文才老师一生的评价,当然也凝聚着蔡礼鸿老师对恩师的理解和爱戴。全文如下:
章文才(1904-1998)
浙江杭州人,著名园艺学家,农业教育家。早年留学英国和美国,1937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从事科教工作70余年,先后在金陵大学、集美农专、浙江大学、美国加州大学、西北农学院、岭南大学、武汉大学和我校等院校任教,培养了几代园艺人才,选育和引进了系列柑橘良种,并指导建立生产基地,是我国现代果树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先后任西北农学院院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华中农学院副院长、中国柑桔学会理事长等职务,获全国扶贫状元称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等奖励。
采访中,蔡礼鸿和孙中海夫妇不仅赠送了我《章文才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文集》《我校统一战线史稿》两本书,还对我讲述了章文才先生的一些生平故事。
比如讲到章先生的心胸开阔。在那个过去的年代,章先生曾被红卫兵小将们架“喷气式飞机”,但是等到小将们批斗得累了,把章先生放下来,章先生却仍然在问:“我明天要去哪里受教育?”小将们哭笑不得,难道这老先生还没被批够啊?于是回答说:“你在家里等着,明天再通知你。”
后来倒是把小将们搞疲惫了,渐渐地不去管他了,于是他去请示:“我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行不行?”
小将们不耐烦地说:“爱去去吧。”
章先生有一个学生,名叫陈昌,当时在秭归县革委会当秘书,非常敬重章老师的为人和才华,把章先生接到秭归,并根据章先生的意愿到了青滩镇龙江村。这一去,章先生指导柑桔生产,浑身是本事,受到了群众欢迎,而章先生的身体也好了起来。他培育的新品种,还送到中南海给毛主席吃。
蔡礼鸿回忆说,章先生当选五届人大代表,是由宜昌地区推荐上来的,而并非武汉推出来的,这说明他在宜昌贡献突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宜昌的柑橘产业,章先生是奠基人。
蔡礼鸿还记得,章先生经常强调:“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研课题源自产业,科研成果服务产业。”他评价说,现在很多人搞课题是为了发文章,功利心太强,而不是为了发展老百姓的产业。
蔡礼鸿还说:“章先生是神,无人能企及。”
他还讲了很多章先生的故事,有待于笔者后面进一步整理……